contentstart-第655章家国天下
山北村是鲁阳西南四十里处的一个村落,因地北尧山之北而得名。因为村里大部分人都姓周,又名周庄。周庄是一个拥有八百多户,两千多人的村子,这样的村落,即使在后世也能称为大村。
由于周庄地理位置太偏远,而且又远离官道,山道崎岖,倒没有经历什么战火侵扰。因为获得了罕见的太平,周庄和魏国大部分村庄都不一样,这里不是地多人少,而是人多地少。这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内给村落,村民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
按说冉闵看到这样的村落应该高兴,可是事实上这个村落却非常贫困。整个村落两千多号人,只拥四千多亩薄田。如果是后世的农业产量,这四千多亩地应该养活两千多号人不成问题。关键是这是古代,不仅没有化肥,而且种子也是劣种,即使风调雨顺,村民也要挖些野菜,再进山砍柴、打些猎物、甚至把自己织布换成粮食,这样才能混一个温饱。
“一夫五口治百亩之田”这是自先春传下来的传统。因为生产力低下,古代统治者认为,一家人要种一百亩才能过正常的幸福生活。当然这一百亩田是指在除去税务、捐了徭役之后。可是周庄的人均田地只有两亩,远远低于正常水平。
可是由于魏国大量开采煤炭,所以村民砍的柴就没有人烧了,雪上加霜的是,村民所织得的粗麻布,受到了规模工业化纺织品的冲击,他们辛苦织出来的粗布,即使再便宜也没有要,卖不出去。
不少人家为了生计,只得卖儿卖女。所以在进村子的时候,冉闵就看到几家妇人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哭哭啼啼的去山外卖儿女。这让自喻英明天子的冉闵受不了了。冉闵对冉明道:“朕若是在深宫,何以见至如此凄惨之景。”
冉明也想不通啊,魏国在任城郡也没有听说有什么天灾。按说,这里应该不至于出现这种情况?何况这时刚刚收入之后,应该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偏偏这种情况还是出现了。当冉闵等人的车辆行至村口的十字路口时,冉明看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翁带着两个垂辫的童子在锢桶。
冉明就跳下马车,冉明上前躬身施礼道:“敢问老丈,今年高寿?”
汉朝开国初期,刘邦要求萧何定下的汉律,老人拥有特权,六十岁以上见官不拜,八十岁以上,见了皇帝都不用跪拜。无论曹魏时期也好,晋朝也罢,汉律中的尊老条款都保留了下来。
所以越是老人,见到冉明行礼也是大大方方的接受。老汉笑呵呵的**两个童子道:“老汉六十有七了。”
冉明蹲下身子,道:“老人家身体倒还硬郎啊。”
老汉看着冉明身后的车辆和随从,以及大量的货物,不解的道:“你这后生,为何到周庄?”
“晚生随家父贩运一些货物,赚点吃食。”冉明指着冉闵道:“那是家父。”
老丈看着冉闵不怒而威的样子,特别是金奴和铁奴,这三位都是杀气腾腾,非常害怕,接着两个童子,就要走。冉明笑呵呵的拉着老翁的手道:“老丈莫怕,我们不是坏人。家父早年从军,伤残之后便退出行伍。”
老汉听了这话,又道:“敢问是哪朝军爷?”
冉闵这时上前道:“今上大魏王师。”
听到冉闵的话,老丈的脸这才缓和了下来。
冉明突然听到两个童子肚子居然咕咕叫了,知道孩子饿了。就让人拿来两张油饼。老丈道:“后生,小老儿可没有钱。”
“不用钱,不用钱。”冉明笑道:“小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千万饿不得。”
老汉推辞,冉明道:“老人家好手艺,这桶做得真结实,不如卖给我如何。”
听到这话,老汉这才接受冉明的馈赠。老汉道:“这桶一只三十钱。”
冉明听了这话目瞪口呆,他可不是两手不沾阳春水的人,冉明尽管没有采买过桶,但是也知道一只木桶虽然简单,可是制作工时却很长,像木材都是采下来湿的时候压固定型,经过抛光、打磨,这都是全手工制作的,然后再刷上桐油阴干,即使再便宜也会不止三十钱。
看到冉明迟疑,老汉赶紧道:“若是后生感觉三十钱太贵,那就二十五钱,不能再少了。”
冉明道:“不是太贵,而是太便宜了啊。这样吧,五十钱一个,你给我做一百个。”
老汉说什么也不同意冉明给五十钱一个,而是咬死就三十钱一个。冉明没有办法,只得同意。
看着冉明成了老汉的大主顾的份上,冉明和老汉这才聊开了。
“老丈家中有几口人啊。”
老汉道:“老汉有三子四女,长子去年去了,次子与幼子都在家中耕田。四女都嫁出去了。”老汉想了想道:“老汉我家中加上儿子、儿媳、孙子、孙媳、曾孙,足足二十几口人呢!”
“您老是四世同堂?”
“当然,这两个就是老汉的曾孙。”说着这话老丈脸上洋溢着幸福得意的神情。
冉明问道:“可是你们这里太穷了。”
“谁说不是呢。”老汉道:“周庄是人多地少。粮食总不够吃,老汉我还算好点,有点手艺,祖传的木艺活了,总能贴济一点。”
冉闵忍不住道:“如今这大魏到处都是荒地,怎么会出现这种人多地少的情况,周庄地少,不能迁出去啊!”
老汉这时警觉起来,他道:“你们是什么人?你们不是商贩?”
男人只要手中有权,身上就会有一种气势。人们还会有一种心理,领导给下属开会的时候,无论下面有多少人,他的心里就是占据着高位,也会从容。可是一旦面对上司的时候,无论他的心理素质多么过硬,心理上总会自觉的把自己放在弱势地位。
冉闵不由自主的拿出了他当皇帝的气势,所以老老一下子被吓住了。好在冉明费尽口舌,又追加购买一百只木桶,这才打消老者的疑虑。
接着老者娓娓道来。
原本这个周庄也不算是封闭的村落,魏国的变化他们也看在眼中。这个周村的土地都挂上了周氏宗族的祖产,这些周庄村民,大部分都是周氏宗族的佃户。周氏不是士族并没有免税的特权,他们不仅要承担国家的赋税,同样也要向地主,既家族宗老交租。也就没剩下多少了,一家人的口粮都还不够.遇到丰收年,往往还能够吃上几顿饱饭,如果遇到灾年的话,恐怕就得讨饭,或者向地主们借粮食了.但是,向地主们借粮食,利息高,往往以往的债还没有还上,新债又欠上了.这样一年年的下来,他们根本就还不起。
别以为是同一个宗族的,这些地主就会手软,被地主(族老)逼迫卖儿卖女,家破人亡的也不在少数。在魏国统一北方之后,魏国的新政策,既授田政策也推行了下去。可是到了下面,却进行不下去了。周庄向鲁阳县报备的户籍,还是四十年前的人口数量,周庄只有三百多户人家。按照周庄这四千亩也勉强足够这些人耕种。
原本这些宗老向官府藏匿人口,就是害怕后赵国时期的各种多如牛毛一般的杂税。也是害怕服徭役。石虎是一个暴君,又喜欢大肆建筑各种豪华的宫殿,被征召的民夫,不是被活活打死,就是饿死、累死在工地上,这样每年服徭役的百姓,就有十有七八惨死。所以这些消息闭塞的百姓也不知道魏国的国策。
当他们知道的时候已经晚了,再想向官府报备,修改人口数量,官府也不依。周庄目前都是采取缓慢增加人口户籍的办法,慢慢把这个缺口填平。然而周庄困居还是因为工业化商品对小农经济的冲击。
原本勉强可以生活下去,依靠自己织造的粗布、砍的柴或各种手工艺品,对外交易换来粮食。可是他们的落后制造方式,根本单键不过工业化生产的工坊。即使这样,周村也至于如此贫困,他们农闲时可以外出打工。依靠打工弥补田地的粮食缺口。但是打工的效益明显比种地好,人们趋利,结果大部分村民都跑出去打工了。
不过,这样以来,几个族老的土地就没有种了,田地荒着,自然就是损害他们的利益。所以,他们采取了绝户之计。
周庄村长兼鲁阳周氏的族长周成富严厉的训斥了这些想要外出打工的村民们,说他们是罔顾祖宗家法,要求他们不得打工,,否则的话将受到祖宗家法的严惩。一些不信邪的村民擅自外出打工了。结果回来之后就被族长周成富的打手们抓去,以违犯祖规为由,打了个半死。行刑的当天。更是召集了周庄的老老小小们去观看,大大的震慑了其他的村民,使得他们再也不敢私自去打工了,在这些淳朴的老百姓看来.族长就是最大,祖宗家法是不能违背的,即便他们的日子再苦,也只能默默的承受。.
得知这些情况,别说冉闵气愤了,就连冉明也快气疯了。
你宗族宗亲呢,这完全是对待阶级敌人的办法,连绝户之计都使出来了。其实周村完全不必这样,向外迁移三分之二的人口,他们全部都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可是中国人就是这么奇怪,不患寡,而患不均、要走都想走出去,谁也不愿意留下,可是一旦村民外迁,就会损害宗族宗老的利益。这样以来,干脆大家都不出去打工,就这样挨饿受穷。
冉闵更加忍不住了,问道:“私自用刑,可是违法的。你们难道不知道吗?”
老汉道:“那可是族长啊,他按照族规处置族人,这不是理所应当的吗?-content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