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tart-战事停了,沈麟依然忙碌。
边境的堡垒和驻军营地,需要大肆修建。
铁城往北,最后一次城墙扩建,也开始了。
一直修到黄龙江边,以后都找不到北扩的地方了。
这两件事,他只是在规划上花心思。
具体执行,交给军方和营造司即可。
可要在各地开办新学,工程量可不小。
以往,只有县学和府学,入读的都是童生和秀才。
当然,有钱人家的孩子,没有功名也能挤进去,毕竟是少数。
所以,各地的县学顶多百把人。
府学也就二三百人,占地小,规模不大。
沈麟要开办的新学,光是镇一级的五年制小学,就有上百所。
每个镇下辖的人口,少的一万多,多的三四万。
七起到十二岁孩子,就算不强制入学。
每所小学都得按照上千人的规模来修。
这个时代,真能读完五年书的,那都算很有学问的人了。
因此,府县一级的中学,一共十所。
每所按照五百人的规模来。
中学可以在原有的府学,县学的基础上扩建。
镇一级的小学,就只能新建了。
还有,各里距离镇子远的都有十几里,小孩子上学很麻烦。
原有的族学也不能放弃。
只不过,铁城会把新的教材分发下去,死读书可不成。
这些族学统一改成三年制半小学。
三年后,孩子大了,就可以去镇里寄宿,继续就读。
为了加强基层管理,原来的各里乡兵统一由铁锋军派人接收。
如今可不需要那么多乡兵了。
每个村十人,一个里保留五十人,农闲训练即可。
派下去的肯定是铁锋军伤残老兵,靠得住。
一正一副,两府十县就得要上千老兵。
他们都是有文化的,各里的半小学也得由他们管理。
传统文化课当然由原来的老夫子负责。
但体育和思想教育,算学之内的,还得老兵们来。
镇和县、府一级的小学、中学,体育课一样启用伤残老兵。
一个学校得派好几个。
至于教师,肯定由田文青的文教司派。
经过两年的发展。
铁城的学生不但人多,教师队伍也逐渐成熟了。
南城的学校也分为四部分。
铁城太大,孩子们上学麻烦。
有家在本城的,就没必要寄宿了。
因此,中城,北城,再建的新北城也开了三个分校。
各府县原有的族学、县学老师,已经到了铁城。
他们接受两个月的紧急培训,以后还得边自学边教书育人。
铁城能派下去的老师毕竟有限,每个小学,中学,还不到十个人。
以后,主要还得靠那些本地的先生才行。
沈麟这几天就在忙这事儿。
不重视都不行。
可以预见地是,两府十县,包括铁城在内。
八月初开学,走进学堂的孩子将超过三十万。
不需要强制入学。
主要是免费教学的待遇实在太优厚。
笔墨纸砚免费,各级学校还得包孩子三顿吃食,中午必须有肉。
学校建设和维护,老师的饷银、娃娃吃食,校服,都让沈麟包了。
标准跟铁城学校看齐的话。
每年花费到每个孩子身上的钱,将超过三两银子。
也就是说,沈麟要为自家地盘上的义务教育下血本。
一年的花销不下一百万两银子。-contentend